关于不值得定律的最直观的表达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业(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
2025-02-11
韦伯定律与贝勃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韦伯认为人之所以很容易感受到 1 公斤和 1.5公斤的差异,而几乎不能感受到50公斤与50.5公斤的差异;这是因为可感受的最小的刺激变化量与原刺激强度的比值为常数,这一常数处于 2%—3%之间。0.5公斤只占50公斤的1%,小于2%—3%,所以50公斤与50.5公斤的重量差异难以被人觉察。而0.5公斤占了1公斤的50%,远远超过阈值范围2%—3%,所以我们能一下子感受到重量差异。韦伯发现的这个关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定律被其学生费希纳称为韦伯定律,也被称为韦伯一费希纳定律。他生活在 19 世纪(1795—1878年),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著名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是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贝勃定律另有叙及,此略。两者用在社会生活中说明事物的细微变化不会导致明显的不同,也就不易被人觉察或吸引注意力,所以人们对此容易适应;而一旦适应了某种定式就会对此习以为常;若要改变,必须花费比原先更大的刺激力。
韦伯定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反映在营销方面可以用来研究消费者对价格差异感受的程度或接受程度。当消费者面对某一商品价格的变化、调整或者不同价格时,会对这种差异感产生判断、选择。这种考察与商品的基础价格水平有关,消费者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更多的是取决于变化的百分比,而不是变化的绝对值。每个产品的价格都有上限、下限,将价格调整到价格的上、下限之外容易被消费者关注到;而在界限之内的小额、微调则不易为人关注,往上的微调比一下子提高许多容易被接受,而往下的调整则反过来,一次性大幅度的降价要比连续几次的微调、减价有效得多。如某一商品从 5 000元价格调整为5 050元,不会有太多的关注,也就容易被接受;而如果某一商品从5000元一下子降价300元甚至更多,就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当然还必定有“大减价”“跳楼价”之类的广告促销。
消费是满足个人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懂得和运用韦伯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秉持理性,注重和享受与产品相关的其他各种服务。这里可以重温一下消费心理学理论方面的“凡勃论效应”: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许是物有所值;也许是消费者希望他人了解自己的富足和支付能力;也许是为着体现(更深层面)心理优势、实现自我满足;所以对商品的绝对值要警惕,不为单纯的消费取向所绑架。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9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什么是不值得定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关于不值得定律的最直观的表达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业(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
2025-02-11
2010年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描述当今日本进入无缘社会的现状。许多日本人一是没朋友,“无社缘”;二是和家庭关系疏远甚至崩裂,“无血缘”;...
2025-02-11
美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提出了“无知之幕”一说。他指出:某些正义原则之所以正当,是因为它们可能会在一种平等的初始境况中得到人们的一致同...
2025-02-11
“元无知”是美国学者威廉·庞德斯通在其著作《知识大迁移》(副标题: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一书中提到的,它指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种无知)。表述上有些绕...
2025-02-11
“鸡鸣残月落”“雄鸡一唱天下白”,古时公鸡的司晨颇有用处,太阳每天都升起,虽然人的自身也有生物钟在起作用,虽然还有其他器具可以佐用,但习惯上把公鸡报晓这样一个宽...
2025-02-11
英国学者加勒特·哈丁教授于1968年在美国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2025-02-11
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因素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聚会时热热闹闹,独处时冷冷清清;旅游在...
2025-02-11
“心理账户”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属于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存...
2025-02-11
欢乐叹时短,寂寞恨夜长,这种对时间的主观认识、感受好像也就是对心理时间的一种说明。所谓心理时间:是指个体主观感知的时间,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
2025-02-11
心理冲突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尽道其详的。心理冲突指的是:个体在有目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
2025-02-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