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整洁近于美德

2025-03-30 心理健康
【摘要】: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在作出道德判断之前洗过手,那么他对那些不道德的行为会较为宽容,更容易接受。这项研究源于施纳尔先前所做的一项研究。她以前已发现,如果事先对一个

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在作出道德判断之前洗过手,那么他对那些不道德的行为会较为宽容,更容易接受。

这项研究源于施纳尔先前所做的一项研究。她以前已发现,如果事先对一个人灌输心理上的厌恶感,那么这个人在作出判断时会更加符合道德标准。施纳尔据此推测,这是因为心理上的不洁感,也就是厌恶感,会让人严格对待道德错误,并出于纠正错误的目的更加规范自身行为。

施纳尔设计了一项实验来检验这种推测。她向40名受试者分发写着一些词语的纸条,其中20人拿到的词语都与纯洁、干净等含义有关,如“纯净”、“清洗过的”、“打扫”等,而另一组人拿到的词语只有中性意义。之后,她让这些人对一些行为作出评判,按照从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0级至非常错误的9级打分。

受试者要评判的行为包括拾到钱包后将财物据为己有、应聘工作时伪造简历、烹食宠物狗或虐待小猫等。

结果那些拿到清洁含义词语纸条的受试者对上述行为持较宽容态度。

洗手实验

通过第一项实验,施纳尔证实了人心理上的清洁感确实可以影响道德判断。同时,她认为心理上的清洁感与生理上的洁净感两者相通,于是决定进一步研究生理上进行清洁,比如洗手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因此她又设计了第二项实验。

实验共有44人参加。他们被分为两组,先后观看了一段3分钟长、有关吸毒成瘾的电影片段。施纳尔通过这一电影情节向受试者灌输心理厌恶感。

然后,第一组22名实验对象被带入另一间实验室。进去之前,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实验室是员工工作室,他们必须先洗手消毒才能进入。于是22个人都洗了手,然后进入实验室回答问卷。他们要对在第一项实验中出现的同样行为作出评判。

而第二组受试者则不用洗手,直接进入实验室回答问卷。

实验结果显示,洗过手的受试者对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高于没有洗手的受试者。

通过实验,施纳尔证明人生理上的洁净感与道德上的洁净感有紧密关系。生理上干净与否确实对人的道德判断有影响。她还发现,清洗带来的生理洁净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过事先灌输厌恶感而产生的心理不洁感。

多年来,心理学界一直认为道德判断的过程主要取决于理性思考及人的觉悟,忽视了直觉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施纳尔的实验结果推翻了这样的观点。研究证明,一个人作出的道德判断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过程,而不是理性判断结果。影响道德判断的直觉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清洁感,因为这种清洁感对心理有极大影响。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69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拖延症”,你有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