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认知心理学正文

少见多怪的心理来源——思维惰性是怎么形成的

2024-01-05 认知心理学
【摘要】:人脑有一种依据业已流行的传统观念而不是依据实际情况作判断、论是非的强烈倾向。往往有这种情况:当一种新事物、新理论刚出世时,总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剔和反对,许多新发现往往

人脑有一种依据业已流行的传统观念而不是依据实际情况作判断、论是非的强烈倾向。往往有这种情况:当一种新事物、新理论刚出世时,总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剔和反对,许多新发现往往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许多已经流行的观点,即使有弊病,却很难纠正。这种对新事物、新理论、新设想的抗拒心理,亦可称之为“思维惰性”。

俗话说:“少见多怪。”看惯了“三寸金莲”的人,看到妇女的天足,便觉得其丑无比。留了几十年的长辫,一旦要剪掉它,觉得很不是滋味。穿惯了中山服的人第一次穿西装,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思维惰性的现象举不胜举。

人一生下来,便立刻碰了一个现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干活,怎样相处,等等。这帮助人们比较容易地学会生活。但同时这也给人们一种错觉,好象人本来就如此生活,而且将来也是如此生活的,还往往以为任何地方的人也如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那样生活。这就使人们安于现状,陷于保守,养成惰性。归纳起来,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因循守旧。人类的思维除了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一面外,又有落后于实践而保守成规的一面。思想落后于存在的现象,这是一种“惰性”。就连一些著名科学家也常常要受因循守旧的思想的影响。普朗克当他实际上已经冲破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时,却仍然把自己的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轨道。而爱因斯坦则敢于冲破因循守旧的观念,大胆地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辐射和吸收上,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二、看问题片面。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它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比如,在历史上,服装的样式曾被看作名誉、地位、身份的象征,人为设计了各个阶级、阶层所应穿着的服装式样。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片面性发展到了顶峰。前些年我们有些人曾片面地将服装与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混为一谈,往往把青年在服饰上的某些爱好视为“奇装异服”或“不检点”而加以指责。其实,服装虽与意识形态有联系,但服装并不是意识形态本身。在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的岁月中,服装充当的却是美化生活的使者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挑选服饰的式样,考虑的是它是否具有时代的气息,是否符合自己的爱好与个性,而很少去研究它带何种意识形态因素。现在,在我们国家,服装正在成为人们美化生活、表现个性的象征,它通过丰富的、多样的、五彩缤纷的样式表现着社会走向全面的创造性,走向理想和开放的前景。

三、迷信权威。权威是需要的,但如果去迷信权威,甘当权威的奴隶则是不对的。人们曾经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摆幅短,需时少”、“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的结论是不容怀疑的,因为是权威的话。而伽利略则不迷信权威。他发现了“摆动规律”和,“落体定律”,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发现是对人们迷信权威而产生的惰性心理的一种冲击。

四、怕犯错误。人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克服思维惰性,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并推动历史的进步。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rzxlx/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下一篇: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乌尔里克·奈瑟尔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