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A面B面》中有这样的台词:人人都有精神病;有时候正常人的行为,比精神病还要疯狂;黑夜不是没有光明,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黎明。“学心理的人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啊?”和其他专业的同...
2024-01-05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虽然是一个很幽默的故事,但它表明了人的耐性和做事的冲劲是很有限的,一旦刺激过多、过强,刺激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逆反心理,也就是“超限效应”。
(一)学校教育
超限效应在学校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又觉得还需引起重视,于是反复强调,重复批评了对方……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认为这样的批评讨厌至极。为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教师应该切记,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简单地重复,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猛打”,厌烦心理就会随之减低。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重复,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名班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做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都不要过多重复或刺激过强,否则学生容易产生“超限效应”。
(二)婚恋家庭
在婚恋家庭中也会出现“超限效应”。人到中年,很容易情绪化,明明都是琐碎的小事,却因为自己看不过眼,过度操心,太过唠叨,让身边的人很嫌弃你,很讨厌你,甚至远离你。太过唠叨,就会在无形中降低身价,就会让自己失去气度,就会给自己造成许多消极影响,就会让周围人选择远离你;带着唠叨生活,就会让自己活得吃力不讨好,还会让家庭的幸福感降低,亲人不愿意跟你交心。例如,夫妻情侣间经常会因为对方频繁翻旧账而吵架生气,或是总是拿对方在意、有愧和敏感的事情说事,导致对方不耐烦而发飙:我都知道自己错了,或者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老提来提去干什么?是不是想吵架,还是不想过了?想要避免在婚恋家庭中因为过度唠叨引起的“超限效应”,就要学会就事论事,不要频繁翻旧账,也不要因为琐碎小事过度唠叨。在婚恋中,让彼此舒服大于一切,其他都是对这句话的注解。
(三)人际交往
等到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帮助到你,或愿意帮助你的人,并不是和你经常玩在一起、称兄道弟的那类人,而是那些许久未联系怕打扰到你,但心里依然有你的人。电影《飞驰人生》中说道:“人在顺境时的友谊是不坚固的”。玩了很多年,走得很近的人,突然之间就不来往和走动的比比皆是。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现象,可以用“超限效应”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尺度——来往得太频繁,没有一点神秘感。且每次见面后的活动过多,一场还没结束就想着安排第二场、第三场,一下子搞到位。结果耗费大量财力的同时,也导致大家身心疲惫,给彼此的生活和家庭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麻烦和压力。结果一两个月都不想再见彼此一面,关系渐行渐远。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为避免“超限效应”,我们就要学会经营细水长流的关系。虽然不经常联系和打扰,但是却心系对方。而每次见面后,点到为止,有一种意犹未尽,还想着下次什么时候能再见到的迫切感觉。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四)单位工作
工作中也会出现“超限效应”吗?答案是肯定的。举个例子,说到工作,必然少不了开会和培训。很多公司的会议和培训,长得堪比一部电视剧。开会之前心之所向,培训之后晕头转向。长时间痛苦的“刺激”,早已让人的心思飞到九霄云外。结果一天下来,既没讨论出个好结果,又没学到点东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一长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成年人的学习时间一般维持在50分钟,之后就需要放松休息,高效的会议应当控制适度的时间。再比如,大部分人在工作上难免会出现错误,上级如果对这个错误耿耿于怀,反复提及,就会令下属感觉不快,甚至会辞职不干。错误发生并发现后,下属会自责内疚,一次的批评教育应该就够了,切忌重复多次的训斥。为避免过度批评引起的“超限效应”,领导对工作出现差错的下属,应抱着积极、包容的态度,友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给予批评时要就事论事,切忌翻旧账,切忌没完没了的批评,点到为止就好。
启示1: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超限效应启示我们要把握适度性原则,过多的重复,过强的刺激容易起反感。比如说我们很爱吃的食物,每天大量地食用,也会感觉食饱无滋味。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长时间地居家休息,不能外出工作、上学,也让人感觉休息得太久了。在与人交流中,要学会照顾好对方的感受,滔滔不绝、自说自话,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而别人一旦产生对抗,想必你也会感觉不舒服。因此,为了避免超限效应的影响,凡事把握好度,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适当频次、适当强度、适当的量,才是最好的。
启示2:避免超限,适度表达
古语云:“话说三遍淡如水”,就是因为这三遍或三遍以上的啰嗦,仅是同样话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要知道,再好吃的食物,让你天天吃,你也有吐的那一天。那又何必在别人、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喋喋不休的“唐僧”呢?如果一件事,一个任务,甚至一个错误,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让对方觉得这不仅仅是指责、是埋怨、是贬损,而是真地想和他一起解决问题,杜绝下次再有同样的失误。这样的表达,不但可以找到深层次的原因,还能发现若干个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表达才不容易给对方带来抵触情绪。所谓超限,是人们超过了对“祥林嫂式”表达的忍耐限度,而触发了逆反心理。怎么解决?要么言简意赅,要么使自己表达更加精彩从而提高大家的忍耐阈值。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10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异常心理学——人人都有精神病!
相关文章
电影《A面B面》中有这样的台词:人人都有精神病;有时候正常人的行为,比精神病还要疯狂;黑夜不是没有光明,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黎明。“学心理的人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啊?”和其他专业的同...
2024-01-05
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O小姐的故事。在心理学历史上,O小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人,她是《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第一个病例中的患者,也是一位患有复杂的歇斯底里症的病人。O小姐是一位2...
2024-01-05
暴力倾向的人有什么表现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的时候会表现出主动攻击的特点。如在其他小朋友与他相安无事的情况下,他也会对其他小朋友突然发起攻击,从而挑起人际纷争的事端...
2024-01-05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它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阅历丰富的成人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能在嫉妒产生时,借助一定的自我疏导,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理智地控制自...
2024-01-05
概念化,从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理论概念的具体化,在具体个案当中找到心理咨询理论概念对应的具体内容。概念化不是只找到个别概念在具体案例中的对应内容,它需要找到所有概念在案...
2024-01-05
人性有很多弱点,想要为主要的失败简单地描述出一个起点,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而事实上,一个人对人类的生活观察得越为密切,就会越深刻认为,看来最有实力的东西,往往正是一个人的主...
2024-01-05
有时候我们说“某某是多重人格”,往往是带有贬损意味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不同人格特质混合而成的产品。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和阴暗自我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
2024-01-05
我下面要跟大家谈论的一个问题是:像精神病一类的疾病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的表现是怎样的?这种疾病如何治愈?什么是精神病?当一种像精神病一类的错误概念出现时,我的反应是,假设有这...
2024-01-05
改变病态个体的人格,那是内科医生的工作。当人们在一种习惯发生障碍时,必须去找内科医生,不管他目前在工作方面的能力有多差,人们都要去找他。假如我感觉自己的一只手臂麻木了,我...
2024-01-05
我们知道,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做着不同的事。生活在热带的人,赤身露体,靠捕猎、野果为生;生活在温带的人们,则通常住在豪华的温室里。男性喜欢戴帽子,喜欢工作,女...
2024-01-0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