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
2024-01-06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赞赏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对自己赞赏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通过4组被试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一)学校教育
老师让学生临摹字帖,从最简单的“一”“二”“三”这些字开始,学生写的时候老师就说他握笔姿势不对,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学生有点难过,但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于是他根据老师说的问题努力改正。第二天老师在他写字时说“不错,握笔姿势对了,但是笔握得太高了不好用力,笔也立得太直了。”学生听到后马上就进行了调整。字帖写完后,老师对他说“今天写的比昨天好一点了,但还是有很多问题”。于是老师一个一个问题给学生指出,并教导他如何改正,学生都欣然接受了。几天下来,学生对于学习写字不再像最开始那样烦躁,反而越来越有耐心,字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上述例子一样,在学校课堂教学中,阿伦森效应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的表扬,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但持续的表扬则可能使学生因自满而裹足不前;老师的批评,会给学生以警示作用,但过多的批评,肯定会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先批评,后不断增加表扬,会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继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持续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勇气和兴趣。
(二)婚恋家庭
婚恋家庭中会出现阿伦森效应吗?答案是肯定的。小芳是一位刚结婚一年多的女子,自述婚后日子越过越没意思。深入交流之后,问题浮出了水面:原来她的老公婚前对她极好,不仅经常夸奖她聪明、美丽、能干,而且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都会送给她精心准备的礼物来为她庆祝,在她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悉心照顾她。可是婚后却不一样了,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她像婚前一样满怀期待得到老公的礼物、夸奖或者约会庆祝,但老公却慢慢地越来越忽视,渐渐地少了礼物,少了赞扬,少了约会。前几天七夕,她老公不但没有鲜花,没有礼物,甚至连一条祝福的短信都没有。她因此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甚至开始认为老公婚前的浪漫、体贴和深情都是装的、假的,只是为了让她嫁给他,婚后便暴露本性,对她爱答不理、不甚上心。这样的想法让小芳开始情绪波动增大,时不时就烦躁易怒,总是和老公争吵,婚姻生活越来越糟糕,双方都在这段婚姻生活里备受煎熬。为避免阿伦森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在与爱人相处的时候应多关注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持续地感受到你的关心、欣赏和重视,而不要像案例中小芳的老公一样婚前体贴入微,婚后冷落忽视,让妻子屡屡失望,难以平复。
(三)人际交往
“阿伦森效应”同样适用于我们平时的人际交往。例如,刚开始和一个陌生人接触,没必要什么事都表现得太好,甚至全盘托出,如果把这些事都表现完了,那么接下来减法印象就开始作怪了。如果你之后不像之前那样很好地去处理这件事,这时候你在别人眼里就变味了。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就算你之前做过九十九件好事,也会被这一件较差的突发事件所影响。甚至对其他人来说,还会有一种“你一直在表演、假装你很好”的心态。由于你不可能一次性就把自己的缺点一一展现,所以不要害怕对方会因为你的这些缺点而离开。反而是当这些缺点已经慢慢凸显的时候,尝试正视它!正视它以及学会如何去改善,让对方对你有一个肉眼可见的改变过程,这对两个人的关系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四)单位工作
初入职场时,保持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有必要的,但不需要过分刻意表达,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有的新员工初入职场表现得过于热心肠,过度表现自己,一旦热情下降,行为标准也随之下降,评价可想而知也会下降。其实不只是刚入职时,阿伦森效应也会发生在老员工身上,比如日常的表扬、批评、奖励与惩罚,无论你的年龄、性别、工龄、级别,可能都会受其影响。而善于应用阿伦森效应的人,总是先指出问题再慢慢鼓励表扬,就像我们民间说的“打一个巴掌揉三揉”,这样让人更容易接受。可见,阿伦森效应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先扬后抑”的表现,让同事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印象,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人的评价要客观,不要受此效应影响,
启示1:合理应用褒贬和奖惩
人人希望得到肯定。即便是自己有些不足,也希望得到“还有希望”的期待,而不是被“一棍子打死”。赞美、夸奖和奖励,这些都可以带给人满足和愉悦,但是过度的褒奖容易让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批评、否定和惩罚,这些都会带给人失落和不自信,但是有理有据的批评惩罚也可以让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合理运用褒贬和奖惩,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做得更好。在评价他人时,要先抑后扬。在指出不足后,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对方就更容易接受,就会带来积极的效果。
启示2:客观看待他人及自己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为别人先表现出了自己优点,而后在发现了他的缺点或者注意到他的错误后就直接推翻原有的印象。因此,要客观看待,不要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前后明显的差异。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而造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朝着不良方向的逆转,多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周围的褒贬,方能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10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
2024-01-06
电影《A面B面》中有这样的台词:人人都有精神病;有时候正常人的行为,比精神病还要疯狂;黑夜不是没有光明,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黎明。“学心理的人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啊?”和其他专业的同...
2024-01-05
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O小姐的故事。在心理学历史上,O小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人,她是《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第一个病例中的患者,也是一位患有复杂的歇斯底里症的病人。O小姐是一位2...
2024-01-05
暴力倾向的人有什么表现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有的时候会表现出主动攻击的特点。如在其他小朋友与他相安无事的情况下,他也会对其他小朋友突然发起攻击,从而挑起人际纷争的事端...
2024-01-05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它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阅历丰富的成人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能在嫉妒产生时,借助一定的自我疏导,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理智地控制自...
2024-01-05
概念化,从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理论概念的具体化,在具体个案当中找到心理咨询理论概念对应的具体内容。概念化不是只找到个别概念在具体案例中的对应内容,它需要找到所有概念在案...
2024-01-05
人性有很多弱点,想要为主要的失败简单地描述出一个起点,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而事实上,一个人对人类的生活观察得越为密切,就会越深刻认为,看来最有实力的东西,往往正是一个人的主...
2024-01-05
有时候我们说“某某是多重人格”,往往是带有贬损意味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不同人格特质混合而成的产品。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和阴暗自我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
2024-01-05
我下面要跟大家谈论的一个问题是:像精神病一类的疾病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的表现是怎样的?这种疾病如何治愈?什么是精神病?当一种像精神病一类的错误概念出现时,我的反应是,假设有这...
2024-01-05
改变病态个体的人格,那是内科医生的工作。当人们在一种习惯发生障碍时,必须去找内科医生,不管他目前在工作方面的能力有多差,人们都要去找他。假如我感觉自己的一只手臂麻木了,我...
2024-01-0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