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是什么意思?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关注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现象,叫“霍桑效应”或“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
2024-01-06
投射效应是什么意思?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将自己身上具有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的现象。早期,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它发生在潜意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于减轻焦虑和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后来,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投射是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儿童常认为他人的感觉与自己是一样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时期过渡不良的人常会出现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产生在潜意识层,也可能产生在意识层。类似的同化投射现象在成人中也会发生,它是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反面,人们不从他人角度而是由自身角度认识并推测他人与自己有同感。目前分析心理学认为投射是一种看不到的、存在于人们自身的事物,它们在外部现实中寻找一个与它们相似的事物,然后它们把自己投射到这个合适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的,投射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具有自发地反映自己、进入意识的自主功能。
(一)学校教育
在学校的教育问题上,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他们倾向于认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应该跟我们预期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往往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少能从学生自己的视角、思维水平去考虑。一些教师一直很困惑:我上课都讲过的题目,为什么最后做作业或者考试学生回答不出来呢?其实,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只不过是教师最关注的那一面罢了,而孩子平时磨洋工、效率低的那一面,教师选择性地屏蔽了,只接受“我讲过的内容你们都听进去并且掌握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教育中往往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个性、情绪、观念、好恶,“投射”给别人,认为别人也具有和自己相同的心理特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因此,教师们应当少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或主观意识去评价学生,多关注学生的想法
(二)婚恋家庭
有些人在恋爱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在不经意间陷入一个误区,即觉得自己付出多少,对方也就应该付出多少。这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的表现,把自己对感情的观念,强加到伴侣身上。例如,两个人在一起后男方对女方特别体贴,两个人也有过特别甜蜜的时光。后来随着两个人相处越来越久,男方内心产生了不平衡,觉得为什么只有自己一直在付出,而女友不肯为他做一些表现爱情的举动呢?而此时女方习惯了男方对她的好,在开始追逐她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地位已经显现出来了。女方一直觉得理所应当享受这样的好,而男方想的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应该像我对你一样对我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女方身上。双方都在用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评价对方,这只会适得其反。可是爱情不是做买卖,没必要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恋爱,换来的多半也是一拍两散。时时想着对方爱得没有自己多,算来算去,你就会发现对方已经不爱你了。
(三)人际交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选择中,推测出他的价值观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让他有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他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是位大贤。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很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普遍存在的投射效应,揣测出他人的真心意图和心境。
(四)单位工作
投射效应是管理者招聘面试员工时极易发生的一种认知误差,如果被面试者与管理者爱好相同、有着类似的情感经历、对于某一件事情秉持着同样的看法,相较其他面试人员,管理者更易于把选票投给可以让自己产生共鸣的面试者。比如,管理者在与面试者进行交谈时,当得知面试者与自己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时,便情不自禁地对面试者关注起来,甚至聊起了与大学有关的事情,通过一番关于校园经历的交谈后,对比其他的面试者,情感上的重合使管理者更易于把校友招聘到公司内部。然而对于公司而言,根据职务的具体要求,此位校友却不是最优的选择。投射效应使管理者的招聘活动建立在个人的偏好上,使人员招聘偏离了组织的目标,不利于团队合作中的性格互补。因此,进行人员面试时,管理者尽量多谈及面试人员的过往工作经历。在确定招聘选择时,多参考一下来自相关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才能够降低投射效应对于人员招聘的认知误差。
启示1:认清自己的投射心理
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作为标准,来评判别人是怎样的人,而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因此,当对方的性格特征跟自己很相似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做出正确的推断。投射是一种认知心理的偏差,过度理想化地认为别人就是自己所想象的样子,没有真正地看清别人,这也是容易看错人的原因。应对投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质和澄清。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和你投射的人澄清,区分你的投射和他自己本身,让他回归原本的面貌,你也看清楚自己的投射,这才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
启示2:审慎地“以己度人”
当我们遇到一个我们以为是灵魂伴侣或崇拜偶像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对方被美好、优雅的光环笼罩着,从而产生与其共处一生的感受。此时,我们应当思考,对方是否是真的如此完美?还是我们只是喜欢、崇拜自己心里那个形象,而对面这个人其实是我在心里臆想出的完美形象,过度赞扬和吹捧自己喜爱之人,使评价的主观性无限放大。因此,生活中我们不仅应该严谨审慎地“以已度人”,还应该谨防自身内心臆想,错误地评价他人。
相关文章:
什么是投射效应?3个投射效应的典型例子什么是投射作用?投射效应的典型例子投射效应是什么意思?投射效应的经典例子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10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霍桑效应是什么意思?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关注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现象,叫“霍桑效应”或“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
2024-01-06
鸟笼效应是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会被别人或自己用习惯思维的逻辑误解,不自觉地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
2024-01-06
我们对经常暴露在眼前的人和事物会有好感,随着熟悉程度加深,也会加深对他们的喜欢,这种现象称为“曝光效应”。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也进行过关于这方面的...
2024-01-06
青蛙效应也叫惰性自杀效应,指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于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长期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往往会忽略周...
2024-01-06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
2024-01-06
马斯洛效应是指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的现象,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
2024-01-06
示弱定律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放低姿态,展示自己弱势的一面,反而能取得人们的理解,获得更多机会。1996年春,以登山为生的瑞典人克洛普与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
2024-01-06
人们为了缓解在追求预期目标失败时产生的不安心理,采用提高现已实现的目标价值和贬低原有目标,从而达到了心理平衡的现象,称之为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
2024-01-06
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称为“野马效应”。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
2024-01-06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赞赏不断增加的人...
2024-01-06
最新文章